刘蜀国:益州:治所
雒(luò,川广汉市,后绵竹,再成都)
辖区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及鄂、甘各一隅。
曹魏国:
司隶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阳市东)辖区,今陕中部,秦西南部及豫西部。称为“司州”。
豫州:治所
谯(qiáo,皖亳县)辖区,今豫南部、东部、皖北部、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兖州:治所
昌邑(今鲁金乡县西北)辖区,今山东西南部,豫东部和苏西北角。
徐州:治所
郯(tán,鲁郯城县西南)辖区,今鲁东南部,苏北部及皖东北角。
青州:治所
临锱
辖区,今鲁北部及冀东南西角。
凉州:治所
陇(甘清水县北)
辖区,今甘东东部。
并州:治所
晋阳(太原市西)今陕北部,秦大部及内蒙之一部。
冀州:治所
镐(hào)(冀柏乡县北)辖区,今冀西南部。
幽州:治所
蓟(jì,北京城西南)。辖区
今冀北部,辽、吉各一部。
孙吴国:扬州:治所
历阳(皖和县,后迁寿春)
辖区
今苏南部、皖中南部,浙、闽、赣三省。
荆州:治所
汉寿(湘常德市东)
辖区
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交州:治所
广信(桂梧州市)。
古代中国,除了华夏的名讳之外,人们常冠以“九州”的称谓。而且古人对待九州的认同感也是相当强烈。《楚辞·离骚》中有:“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陆游亦有《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那么这个称谓又是从何而来,古代中国又为何会被称作九州,九州又都包含那九州呢?
且让我们一一道来。
九州如何由来?九州,作为一个具有地理概念、行政概念兼具的名词,其实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的大禹时期。在《左传》中记载“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其意也便十分明确。在四千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洪水为患,禹则带领人们治水。在他“顺水性、疏浚结合”的策略之下,蔓延 各地的洪水,也在13年的治理之下终于褪去,至此河流疏浚,江河通畅,各地也便可以居住,而这也便有了“州”。
在《说文》中:“水中可居曰州。”也就说,州乃是高于水面、可以居住的地方。而由此作为这场治水的领袖,大禹便“画为九州”。这也成为“九州”的由来。
九州为那九州?《尚书·禹贡》作:冀州、衮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尔雅·释地》作: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幽州、营州;
《周礼·职方》作:冀州、衮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幽州、并州。
而在关于九州的界定上,事实上随着朝代的发展又呈现出了一种有别的划分。上面的《尚书》、《尔雅》、《周礼》三本典籍之中的记载便略有偏差,而以至于有人认为它们对应的当是夏、商、周三朝时期的九州划分。
作为依据,便是在冀州的划分之上,马融在其著述中记载:在大禹治水之后,设置九州,但是其中冀州之北广大,因而在舜时,便置并州;又在燕、齐、辽之地分别设置幽州、营州;由此以来九州也便演变成了十二州。
而作为天然的地理概念,这“九州(或者说十二州)”实则的呈“井字形”分布。而这也正应和了“天子居中,八方朝贡”。
在大体的设置之中,凉(梁)州,并州、幽州,分别又对应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北、河北以北;而益州、荆州、扬州则对应了四川巴蜀之地、湖北湖南、江浙地区;至于雍州、青州、豫州则分别指代现在的关中地区、山东东部一带、河南,山东西部和安徽北部。
而在确立了“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之后,此后的历朝历代的划分大都也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
西汉时期便设置十三州为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兑州、豫州、徐州、扬州、交州、荆州、益州、朔方及凉州。而晋朝则改为九州,而隋朝延续旧制,此后的唐朝、宋朝、明朝又各有所区别,但依旧贯彻了传统,基本上保留了九州的大体范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