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答里持反对意见的人,估计多是没有新能源车的人。本人是2004年车主,当年就买了燃油车,强调这个是反映吃新能源车螃蟹的心情。2014年孩子购买了北汽e150,但多数的时候是我在开,身边很少有人开纯电动 汽车 。当时的体会是车子起步快声音小,停车方便,最关键的是省钱,如果在家里充电,估算是油车油费的十分之一。主要的毛病是里程太短,需要经常充电,有时确实比较烦人。2018年夫人又抽了一台新能源指标,买了奇瑞品牌,可以充电到340公里,真是更爽了很多,没有了里程焦虑。2019年初,我用北汽e150置换了吉利新车GSe,升级后可以充电至400公里,加上这台车是顶配,功能非常齐全,也很好用。有的人老是担心,电动 汽车 二手车卖不了多少钱,我觉得根本不用想这么多,买车又不是为了卖二手车的,只要它在我使用期间,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就行了。如今我的油车基本上不用,偶尔动一动也是为了别让电瓶亏了电。
我觉得对许多新生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能老是用旧的眼光来评价它,不然变成了“九斤老太”,显得思维太落伍了吧!
车是杭州买的,比亚迪元ev360。用了一年左右了,一年就坏了一个电路总成,在4S店申请理赔了,一万多块钱吧。换的还是挺快的,其他没什么毛病。
续航能力一般,说是60公里时速360工况306。其实充满电高速最多180多公里吧,越快越耗电,城市道路不开空调大概220-230。开空调估计下来20公里。也就200出个头。这一年电池还行,没感觉太多下降,车子做工一般,10万左右也不能要求太高
家里一定要有车库,没也要租一个,这车不在家充电那就废了,晚上10点以后3.33毛一度电,充满也就40度13块钱左右,外面特来电2块多,是家里充电的7倍成本,合下来跟日系卡罗拉这种汽油车一样的成本油耗了,卡罗拉开两年还能卖个好价钱,这车两年下来,打2折也不一定有人要,家里代步买菜,不出远门,行,
就适合满电一个来回这种,限行城市大多为了个牌照,不是限行城市没必要纯电,买个混动就行,
比亚迪元我觉得性价比一般,凑合开吧。反正也不能卖,开到电池报废,希望后期换电池成本低一点,
我是第一批吃螃蟹的,螃蟹就是好吃啊!2014年6月买了比亚迪秦,这是比亚迪插混车。当时国补地补下来14万多到手。没想到9月国家实行新能源 汽车 免购置税和车船税政策,早买一个季度多支出1.2万元购置税。以当时的价位完全可以买卡罗拉,速腾,朗逸,宝来,英朗等一线热销车。最终选择了秦,原因吗?船夫的粉丝,信任比亚迪。对比亚迪有真实的了解。13年12月秦在上市,当时遭到好多人嘲笑,因为他太另类了。插混车,家用插座就可充电,这不是电瓶车吗?没听说过 汽车 用插座充电的。尾灯也另类,车内竟然蓝色内饰。1.6升油耗,5.9秒加速,吹吧,不可能吧!12个安全气囊,遥控驾驶,360全景影像,座椅通风加热,天窗。在人们嘲笑声中,我已经入手了。到今年五年多了,跑了12万多公里。竟然还没出保,比亚迪良心企业,秦整车质保6年12万公里,电芯保终身。看一看能耗。百公里3.3升油+9.5度电。是不是省油?开着他转变了大半个中国,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都去过,没掉过链子。加速咱现在不敢说,许多喷子们说5.9秒没用。但他至少能提振你的信心,想超车一脚油下去就行。就像一张卡在手,你可以不刷,但不能没有。12个气囊,也许车子报废了也没用过,但不能没有。比亚迪产品更新太快了,现在又出来秦pro,每年小升级。所以老秦二手车贬值厉害,但就他那动力,配置,安全性现在的新车能有几款超过他的?买秦不后悔!
住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在两个城市,上班来回接近70公里。开汽油车一个月要1000元左右油费;坐火车每月接近500元,时间不自由,很怕雨雪。
现在换了电车,单位有充电条件,自家车位也装了充电桩,基本上没有充电焦虑。估计每年油费能省10000多。
保养10000公里一次,就是检查蓄电池液,少了就补一点,其他没什么花费。比汽油车又能省大几百。
最后是厂家电池包8年12万公里,非人为故障,续航低于80%包换。
电车打折很凶,我这车落地也就十几万,比同配置有车便宜了约十万。怎么算我都觉得很值。不后悔。
作为一个专业搞电气设计的从业人员,绝对不会买电动 汽车 。没拍照的时候去转了几家电动车4儿子店,看了下车辆设计结构,各种配置和参数,计算后果断放弃拍了个号牌。第一批吃螃蟹的勇士只能说是不懂这些专业知识,车企利用了这一点欺骗了广大消费者。所以用无知者无畏这句话来形容并不贴切。他们只是不是这个行业的专业人员。燃油车成本都在发动机个变速箱上,那可是实打实的铁家伙,而且各方面配合精密度都需要很高的标准。我不是搞机械的不专业。而电动车成本都在电池上,和各种电子配件上,而电子配件生产线加工成本非常低,打板1平米只要200多元,液晶大屏更是低的可怜,与实际到消费者的手里完全无可比性,现在一台电视才400多大家想象一下吧。但电池是有寿命的消费者用几年势必需要进行更换,而发动机呢跑个几十万保养好的话,跟小伙子一样保值率相当的高。就说到这吧,对与不对个人观点,请多指教。
太后悔了,转卖没人要,废铁价格都卖不出去,三年后的新能源 汽车 价格只能卖到当时价格的15%,还没人要,谁买谁后悔!
我后悔了,后悔第一台车没买新能源,以后都不买家用燃油车,又没劲,又费钱费时,第一台车是宝骏560,综合6毛2一公里,基本市区走,热就开空调,第二台奇瑞的艾瑞泽5E 450,也是市区走,基本是7分钱一公里,都是家里充电,晚上12点后2毛9一度电,5万5公里了,电气部分没故障,机械部分就4万公里轴承坏过,平时弹射起步多吧 。其他没问题,上车就空调,车也不需要保养,我的宝骏4万5公里都做了6次保养了,电动车就是省心,市区开开空调,12小时,跑350公里内问题,高速定速100可以跑340左右,如果定速120只能跑300不到,长途不方便。其他真没话说。
2009年起我国开始实行新能源补贴政策,迄今已经近10年,累计补贴投入近千亿,在国家的大力补贴下,电动 汽车 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产生,电动 汽车 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丰富了我们的出行方式,但是为什么很多车主都后悔买新能源 汽车 ?
2013年,第一批吃螃蟹的电动 汽车 车主出现,他们都是北京最早一批电动 汽车 的私人车主,被称为北京电动车“100勇士”,吃螃蟹需要勇气,但是同样也会付出代价。几年使用下来,电动车的续航大幅缩水。有的车主甚至哭诉,修又修不起,卖又没人要,我买的不是车,而是电动爹。
宋叶君就是首批电动 汽车 车主,他的车是江淮的IEV4,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为小区不让装充电桩,他只能去快充桩上充电,最近他发现他的车续航出现问题,“开始车上显示还有20%、30%电量的时候车子就会无预警的突然无法行驶,后来问题更严重,甚至显示60%、70%电量的时候,车子就开不动了。”他把问题反馈到厂商,厂商却没有积极解决,反而和4S店踢起皮球,“厂家要求我去4S店检测,4S店检测说车辆没问题,但他们也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推说车辆不能快充,最好用慢充。但是购车的时候厂家没说过车辆不能快充,而且其他电动车都可以快充,我的车夏天快充也没问题,只是冬天冷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像宋叶君这样在使用电动 汽车 遇到问题的车主还有很多,大部分车主的电动 汽车 已经弃用,原因就是电池大幅衰减,已经无法满足通勤需要,但是换电池的费用高昂到比买新车的价格还贵,作为二手车卖掉有无人问津,车主陷入了卖又卖不掉,修又修不起的两难境地,只能放在那里占牌照吃灰。首批电动 汽车 车主的遭遇,其实也代表了为数不少的电动 汽车 车主的使用现状。
疯狂利用续航测试漏洞
我国的新能源续航里程以NEDC续航作为测试标准,历时1180s,全程仅仅行驶11.007公里,这种标准相比欧美国家的测试标准,有着非常大的漏洞,车企也纷纷利用NEDC续航的测试漏洞,研发出NEDC续航高,但是实际续航不到7成的电动车。
更有甚者,将最大等速续航作为宣传素材,甚至将之堂而皇之的作为车型的名称甚至印在 汽车 尾标上,却罔顾最大等速续航根本是完全不可能达到的极限情况。
卡续航里程无耻蹭补贴
很多人都会奇怪,为啥国内电动 汽车 像上楼梯一样,一年提高一个级别?实际上这是因为很多车企都在卡着国家规定的补贴线造车,去年,国家出台政策续航里程300—400公里及400公里以上车型,补贴上调2—14%不等,这也催生了一大批续航超过400km的电动 汽车 。
对于车企来说,续航补贴的门槛就像考试,60分多一分浪费,少一分就拿不到钱,所以很多车企永远卡着补贴线造车,却不思考如何提高续航水平。
油车换壳节省研发费用
相比于从头开发一套电动 汽车 平台,油改电无疑要方便便宜的多,因此很多车企都是在油车基础上改造电动 汽车 ,将电池要么放在后排座椅下,要么放在后备箱,再加上电机,其他地方保持原样,这样造车确实是简单粗暴,但是后排顶头、后备箱容积小、操控极限差、车内空间小、续航里程短、安全性能低一系列问题也凸显出来。
到2020年,新能源 汽车 的补贴将完全取消,车企无法在获得巨额的补贴收入,消费者购买电动 汽车 的价格也将大幅上涨,电动 汽车 将直面竞争,在其身上附带的各种光环也将逐渐消失,电动 汽车 究竟是代表未来的出行方式,还是化学燃料车的有益补充,到时便自见分晓。
耍品牌我不知道。但是基本比亚迪新能源车主都很满意,而且大多数不会换回燃油车了。很多一部分,换车也跳不出比亚迪的坑了。因为,比亚迪性能和安全,品质还有质保的标定太高了。再换其他品牌更本没有竞品。当然也有不喜欢的,因为发音不好。如果可以容这一点的,那是真香啊。
新能源电动 汽车 是趋势,现在新能源 汽车 已经正式起步,设施也在逐渐增强,消费者也一点点在接受,无论是第一批还是现在选择新能源 汽车 ,都是很正确的
第一:新能源 汽车 可以解决上牌摇号问题
很多一线城市, 汽车 上牌并不容易,需要经过漫长的摇号期,有的甚至几年也摇不到号,新能源 汽车 并不需要摇号,直接就可以上牌,很多消费者选择新能源 汽车 ,也是为了能够方便使用,能够更快的用上 汽车
第二:解决了限号问题
新能源 汽车 并不需要限号,在很多城市,为了缓解交通压力,都采取了限号措施,导致很多人一个月有一半时间无法用车,但是新能源车型并不限号,所以很多上班族选择了新能源车,这样上班更方便,也不用每天担心限号问题
第三:更早的获取新能源车牌
现在很多城市的燃油车蓝牌价格不菲,因为上牌摇号很难,所以一块车牌的价格就已经让很多人打消了买车的念头,新能源 汽车 现在刚刚开始,等到成熟之后车牌会一样紧俏,现在可以正常上牌,也算是一份长远的投资,所以很多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型也是为了投资
总结:新能源电动 汽车 进步非常快,燃油 汽车 也逐渐在褪去,更多的人已经开始接受新能源 汽车 ,综合来说目前新能源车还是很值得选择的
作者:王大力
后浪涌来,前浪拍岸。7月30日晚,39岁的李想带领理想汽车正式登陆美股,收盘市值139.17亿美元。7月31日,63岁的徐和谊因年龄原因卸任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这一天北京汽车的收盘市值302.98亿港元,北汽蓝谷、北汽福田的收盘市值分别为237.22亿元、130.85亿元,三个加起来大概只有理想汽车的66%,不足七成。市值表现自然不等同于产销表现,但李想敲钟和徐和谊卸任,还是形成了反差极大的两种气氛。前者一时风光无限,后者则像此前诸多到任荣退的汽车国企掌门人一样,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是非功过任评说。
500把镰刀搞创业徐和谊与北汽结缘始于2002年,当年出任北汽控股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兼北京现代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徐和谊到任后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北京现代项目。作为中国加入WTO之后审批的第一个汽车合资项目,北京现代对于当时处于发展困境中的北汽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切都在以抢速度进行。
2002年5月底,合资双方签约。签约之后,尽快建厂投产成了头等大事,徐和谊带着筹备组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厂区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徐和谊就带着同事,每人发一把镰刀,从清除杂草开始做起,由此诞生了北京现代“500把镰刀搞创业”的故事。
在徐和谊的带领下,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此前的北京轻型汽车厂被改造一新,当年12月23日,第一辆索纳塔轿车正式下线。由此,北京现代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建厂、当年投产”的合资奇迹,并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实现产销量的快速攀升,在业界刮起了“现代速度”。
北京现代的成功为徐和谊此后掌管北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四年5000亿元2006年10月起,徐和谊出任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正式成为掌舵者,北汽由此进入了徐和谊时代。
2000年前后的北汽集团在国内“六大汽车集团”中没有太多的存在感,和一汽、东风和上汽相比,差距明显,而徐和谊的任务就是把北汽集团真正“做大”。
2006年,北汽集团产销68万辆,营收587亿元,而1000亿是北汽集团要实现的第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于2009年完成,当年实现产销124万辆,营收1166亿。在十年之后的2019年,北汽集团实现整车产销226万辆,营业收入5012.3亿元,成为北京市首家年营收突破5000亿元的国有企业。
能够做大北汽,徐和谊做了几件关键的大事,先是制定了?“走集团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把北京汽车工业建设成为首都经济高端产业重要支柱和现代制造业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集团化战略”强化了北汽集团对旗下子公司的业务整合与掌控,实现了业务协同效应。
徐和谊还提出并实施构建“整车、零部件、自主研发、服务贸易和改革调整”等“五大平台”,形成了轿车、越野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同步发展。
在对外合资上,北汽通过“北戴合”项目实现了与戴姆勒的深度“绑定”。2013年,双方达成合作协议,戴姆勒入资北汽股份12%股权,而北汽股份在北京奔驰的股权增至51%,戴姆勒在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股份增至51%。事实证明,此举让北汽集团收益颇丰,即使中国汽车市场近两年结束高增长进入调整期,北京奔驰依然坚挺。
北汽还通过签约、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完成以北京为大本营,以东部镇江、西部重庆、南部广州、北部河北、中部株洲为五大地区生产基地的全国性产业布局。
在资本市场,北汽股份于2014年年底在香港挂牌上市,北汽新能源于2018年登录A股,由此,北汽集团旗下拥有三家上市的整车企业。
如果说北京现代让徐和谊一战成名,那么用十多年的时间把北汽发展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大集团”,足以证明徐和谊这个掌门人当之无愧。
二次创业留遗憾徐和谊任内最大的遗憾,恐怕就是二次创业冲击自主品牌中高端的失败。家底薄一直以来就是中国自主品牌的普遍现象,除了自主研发之外,寻求对海外优质汽车企业的收购是一另外一条大途径。特别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欧美车企普遍出现经营困难,给中国汽车企业并购提供了契机。
2009年年底,吉利汽车和福特汽车达成协议,福特向吉利出售沃尔沃全部股权,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案例。和吉利一样,北汽集团也把目光瞄准了海外,只是选择的是瑞典萨博,同样是在2009年,北汽完成了对瑞典萨博三个整车平台、三个车型、两款发动机以及两款变速箱等全部知识产权的收购,由此开启自主品牌高端梦。
2010年,徐和谊正式在全集团提出“二次创业”,全力发展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采取高举高打的策略,在消化吸收萨博技术基础上,直接开发中高端轿车。2013年5月11日,第一款车型绅宝正式上市。
“高举高打”的策略,证明徐和谊的战略眼光是独到的,也是正确的,如今登陆美股的蔚来和理想无一不是从高端车起步。然而,徐和谊还是高估了北汽自身的实力,特别是技术研发的实力,纵然北京汽车投资上百亿元建立研发基地,还组建一千多人的高水平研发团队,最终还是收效甚微。
绅宝品牌自首款车上市之后,虽陆续开发多款车型,然而市场的表现整体不佳,直到2019年被北汽集团放弃使用,转而发展全新的“北京”品牌。
绅宝的失败让徐和谊认识到,搞自主品牌不能急,因此有了干自主品牌要“紧烧火,慢揭锅”的总结。
不过,北汽集团确实浪费了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期。同一期间长安、上汽、广汽的自主品牌都有长足的进步,而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也有了明显的发展,而北汽似乎已经落后了一个身位。
寄望新能源不得不承认,作为一家大型汽车国有企业的掌门人,徐和谊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超前的战略眼光,这体现在北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闻风先动。
2009年,北汽集团成立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我国首家独立运营、首个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首家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首批试点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改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这一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起步之年,北汽无疑在全国所有汽车企业中起了一个大早。
也许是在燃油车领域看不到短时间赶超外资的希望,徐和谊在北汽新能源身上注入了很大的心血,弯道超车或许是一条出路。
在起初的发展中,北汽新能源确实保持着不错的态势,产销量连年保持高增长,然而在财政补贴大幅度退坡之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时至今日,北汽新能源并未具备让人信服的技术实力,也拿不出具备竞争力的高端产品。
也许是看到了北汽新能源的瓶颈,北汽集团将目光再次放到了全球。2018年4月,北汽集团与车界代工皇帝麦格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北汽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如今,ARCFOX的首款量产车型已经开启预售。
ARCFOX是徐和谊实现北汽集团自主品牌高端梦的再次尝试,不过后续的实践只能交给他的继任者来完成了。
意料之外的接班人徐和谊的卸任是意料之中,也算功成身退,和华晨的祁玉民相比,还多干了3年时间。不过晚退3年,多少体现出徐和谊对北汽集团的重要性以及“后继无人”的尴尬,以至于接任者姜德义此前为北京金隅集团董事长,此前未曾有过汽车领域的从业经验。
于当下的汽车企业发展而言,从外界空降并不是一个最为理想的选择。如今的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无不是自己企业当年悉心培养起来的接班人,而一汽集团董事长徐留平、东风汽车集团董事长竺延风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行业老兵。
徐和谊应该不是没有自己的考虑。在北汽集团2017经营业绩及2018年发展战略发布会上,他曾坦诚地表示,“我今年已经六十有一,现在考虑最多的是,退休后能给北汽留下什么?倘若能留下一个非常好的人才团队,这才是合格退休。”
徐和谊未明言接班人的事情,毕竟国企一把手都是上级任命才能决定,但言外之意多半慎重考虑过。
在坊间的猜测中,时任北汽新能源总经理的郑刚是被广泛看好的一个人选,其于2017年被选为北汽集团党委常委,进入北汽集团领导班子。郑刚之所以被看好,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其年龄优势,北汽集团未来的改革发展也确实需要年轻有为者。
然而,2019年,郑刚却突然以个人身体原因辞去北汽集团以及北汽新能源所有职位,让外界惊讶不已。在郑刚离任之后,外界已经意识到,徐和谊的接任者大概率会是从外界“空降”,而非来自北汽内部。
如今,空降兵姜德义已经走马上任,而他所面临的局面,徐和谊有过这样一番描述:“
过去十年,中国汽车行业可谓顺风顺水,未来的十年可以说是逆水行舟,挑战非常艰巨,竞争非常残酷。”
徐和谊并非危言耸听,汽车产业百年未见之大变局,正倒逼所有传统汽车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如北汽这般仍然还在主要依靠合资品牌做利润奶牛的大集团,倘若跟不上时代步伐,慢揭锅很容易揭不开锅。
一个时代的结束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谁又是新时代的主导者?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