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户飞天的故事

万户飞天的故事

vsprin 2025-04-12 生活常识 52 次浏览 0个评论

万户飞天是一个典故,讲述的是一个中国明朝的叫万户(称谓,原名为陶成道)的一个官员,他为了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想,坐在绑上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风筝,飞向天空。但是火箭在高空爆炸了,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万户飞天的故事

为纪念万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古时的火箭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是将火把装在箭中,然后发射出去。后来古代中国发明了火药,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到了北宋年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药箭”。

之后火箭开始用于战争,并随着古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传说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中国人——明朝的万户(有人说万户是官职名),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

故事内容

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有的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为整个人类向未知世界探索的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航天科普作家曾与人合作,根据明朝初年的社会政治和火箭技术状况,撰写了一个曲折动人的《万户飞天》的科学故事,发表在《航天》杂志1986年第三期上,很受读者欢迎。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此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为了纪念这位世界航天始祖,世界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火箭的历史

故事主角为两个小男孩——杭小天记白小凡,以及一个可以让人进行思维穿越的漫游神箭——小征。杭小天和白小凡在小征的带领下,思维穿越到火箭发射场、反射指挥中心、浩瀚太空中,甚至到了火箭内部、乘坐了太空飞船,身临其境地了解了火箭的构造、火箭工作的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的火箭等,体验了一番火箭速度。

书稿以我国火箭知识为支撑,如大量介绍了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除了极具生活化的主线故事外,还穿插了幽默有趣的漫画和情景插图,以及严谨的科普图解。本书稿内容可以作为给孩子的航天知识的启蒙,引起他们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介绍了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除了极具生活化的主线故事外,还穿插了幽默有趣的漫画和情景插图,以及严谨的科普图解。

小小航天科学家研究所,成员由专业童书编辑作家、航天领域专家及航天科普专业人士组成。稿件编写:

卓灵,科普编辑兼作家,从事童书出版10多年,策划并出版了科普类图书300多册,如《邢立达给孩子的恐龙科普绘本系列丛书》 《活起来的科学 童喜乐AR/VR魔幻互动百科系列》《超级飞侠3D互动图画故事书》等。特邀审稿人员:梁毅辰 ,安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讲师,陕西省线上精品课程《航空航天概论》负责人。

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博主。所有渠道粉丝量300万,荣获2020今日头条百大创作者、2020年网易新闻知识公路超级新星奖。审定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陈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国防科普委员会副主任石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及神舟传媒公司首席科学传播顾问庞之浩审定。 、

“《火箭冲破云霄》是“漫游神箭筑梦太空”系列的第一本书稿,通过故事与科普结合的形式讲述关于火箭的航天知识。

火箭的历史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我们不会永远停留在摇篮里。为了追求光明和探索空间,开始要小心翼翼地飞出大气层,然后再征服太阳周围的整个空间。

人们在射击时会感觉到当子弹射出枪口时枪身会向后坐,也就是说枪身向后移动。这个力量很大,有时会把人打一个跟头。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牛顿第三定律的体现,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火箭的发射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火箭内储存大量的燃料和氧化剂,燃料和氧化剂起反应,也就是说燃烧的时候,会产生高压气体,火箭就是利用这些高压气体喷出后产生的反作用力飞起来的。火箭与飞机都储存有大量的燃料,但是火箭与飞机的发动机有很大的不同,飞机发动机要吸入空气,利用空气中的氧气燃烧,但火箭不同。火箭所需的氧化剂并非来自空气,而是来自火箭的内部。这是火箭与飞机飞行时很重要的区别。因此,飞机不能在没有空气的地方飞行,而火箭在没有空气的地方也能飞行。

火箭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公元969年,中国已经发明了火药(火药是在唐朝发明的)。北宋军官岳义方、冯继升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火药为动力的飞行兵器--火箭。这种火箭由箭身和药筒组成。药筒用竹、厚纸制成,内充火药,前端封死,后端引出导火绳,点燃后,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向后喷出,以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火箭推向前,飞行中杀伤敌兵。一种最早的原始火箭在工作原理上与现代火箭没有什么不同。

公元12世纪中叶,原始的火箭经过改进后,广泛地用于战争。如公元1161年宋军与金兵的“采石之战”中所使用的“霹雳炮”,其实就是一种火箭兵器。当时在中国民间广为流行的能高飞的“火流星”(亦称“起火”),实际就是世界上第一种观赏性火箭。

元、明之后,即公元13世纪以后,中国的火箭兵器在战争中有了很大发展,并发明了许多与现代火箭类型相近的火箭形式。

中国是火箭诞生的故乡。在中国科学技术馆的“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厅里,就展出着“火龙出水”、“神火飞鸦”和“一窝蜂”等中国古代火箭的复原模型,它们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卓越才能。

中国古代还曾有过火箭载人飞行的尝试。据史书记载,14世纪末,明朝一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尽管这次试验是一次失败的悲剧,但万户被公认是尝试利用火箭飞行的世界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13世纪中叶,蒙古人入侵中亚、西亚和欧洲,阿拉伯人侵略西班牙,他们把中国的火箭技术传入了欧洲及世界其它地区。到了这时,德意志的艾伯特斯·麦格诺才在欧洲首次记述了关于制作火箭的技术。欧洲人最早使用火箭兵器,是在1379年意大利的帕多亚战争和1380年的威尼斯之战中。

近代将火箭用于战争开始于英国人康格列夫。1807年英军围攻丹麦的哥本哈根,发射了康格列夫制造的火箭,烧毁了城内的大部分建筑,使城市一半化为平地。据说在滑铁卢与拿破仑大战中英军也使用了这种火箭。

使用火箭进行宇宙航行,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是理论上的奠基人。他首次说明了火箭推进的理论,奠定了日后研制远程火箭的基础。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几个月后,1958年1月31日,美国也成功的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员。此后,美国人格伦也乘飞船完成了绕地球轨道的飞行。这些重大的宇宙飞行都是以火箭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

火箭就是人类走向太空的桥梁。

转载请注明来自春天网,本文标题:《万户飞天的故事》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