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在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乐学,愿学。但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面对社会上众多的诱惑,再加上沉重的课业负担,学生要做到乐学、好学似乎很难。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要因时因地因人采取适宜的方法和技术。
一、利用反馈信息,奖惩得当
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反馈要清晰,具体。曾听到过一个低年级的新教师上课,课上他激情满怀,不管学生怎样回答,他总是说:“你做得很好。”一堂课下来,这句话使用频率颇高,而他关于为什么“好”的理由却一句也没有,很多学生都是一头雾水,似懂非懂。这样千篇一律,纯粹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毫无意义的反馈结果使学生很被动,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这堂表面上热闹非凡的课给所有听课者的感觉就是在“做秀”,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
除此之外,及时、经常的反馈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学生的作业,如果不及时批改,等学生开始遗忘的时候再讲评,就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的反馈也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愿望。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再加上适当的评价,效果相当的好。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记得有一次学校智力竞赛,由于我们班“一号种子”手折了无法参赛,名额一时多出了一个。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派一个全班都不看好的捣蛋鬼小刚参赛,他涨红着脸不敢看我,因为除了一点小聪明是优点外,他几乎天天被同学举报,不是拉女同学的小辫子,就是给别人取外号,要不然就是为了一个小问题跟人家争论不休,各个科任老师都对他非常反感。可有一次家访,我却发现他的课外读物特别的丰富,其中不乏一些科普读物。面对同学们疑惑的眼神,我只笑着说了一句:“士别三日,说不定当刮目相看喔。”比赛结果是他得了一个鼓励奖,但是没有奖品。我用自己的钱悄悄给他买了一个漂亮的文具盒,他原先那个已经很破旧了。我在班上说:“小刚真的很有潜力,离真正的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如果他能先把课内知识掌握了,再去摄取课外读物,成绩就远不止于此。但是,如果把智慧用在一些无聊的地方,那……” 小刚低着头,摸着有生以来第一份奖品,激动地说:“老师,我…其实…等我的好消息。”后来这学生真的发愤图强,现在正在一所重点大学读物理系一年级呢。至今,他也不知这文具盒的来历,但它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只是作为一种奖励来吸引该学生的注意力,使他的内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外部学习动机罢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功的教学情境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如教课文?五彩池?时,可以先让学生预习,然后老师置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池水是五彩的吗?”然后让学生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教师再做归纳,学生就会对答案有较深刻的印象。再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面对他大义凛然的选择,可让学生讨论,除了牺牲自己,别无它法了吗?经过一番激烈的论证,权衡一下厉害得失,以及当时的时间和条件限制,董存瑞最后还是得为解放隆化而献身。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对烈士的崇高精神有了进一步的感悟。还有,上实验课? 摩擦 ?时,先让学生用尺子、橡皮、玻璃棒等物分别在衣服、头发、毛皮上摩擦,然后再用发热的一端去吸碎纸屑等物,就可以看到有的能把碎纸屑吸起,有的不能。对这种结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题情境就产生了。
三、指导积极归因,提高成功率。
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合理归因,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为他们制定确实可行的目标。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懒惰的学生,每次考试,不管成绩多么糟糕,他都无动于衷,甚至常大言不惭地说:“我都会做,只是忘了看题目。”起先我还非常相信,次数多了,难免起疑。有一次,他又考了全班倒数第二,看到他那么不争气的样子,我决心跟他好好谈谈。我问他:“怎么又考这种成绩,按理你应该不至于如此的。”他说:“对呀,这次我按您的指导,很认真的看题了,可是天太热了,我坐得难受,就考不好了。“就这个原因吗?”他不解地点点头,我立刻拿出试卷让他重新做,结果还是一团糟。“现在天气不热呀,你怎么……”他低下了头,还想找借口。我制止他说:“你这些借口都很有理由,但都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在于你自己。是你自己太懒了,成天想着玩,功课不好好做,不努力去争取,天上会掉馅饼吗?”他脸红到了脖子上。这个学生就是对自己的成败进行了错误的归因。针对他这一弱点,我制定了一套适合他的计划,并对他进行定时检查。两个月后,我再对他进行不定时抽查。一个学期后,这个懒惰但是智商并不低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勤学上进的人,后来还被选到学校“红领巾督导队”。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解决学生的问题,改变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发挥主导作用,因材施教
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过程。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这一主张在教育改革大潮中依旧适用。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一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喜好,而纯粹为了迎合社会的潮流,让自己的子女成天学这学那,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也把他们某一方面的潜能消失殆尽。作为经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我们千万别重蹈覆辙。除此之外,创设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对每个学生表现出真诚的关注和接纳,切忌出言不逊,或不顾学生水平差异,拔苗助长。记得前几年看过一篇报道,某校一个教五年级的老师知识很渊博,也很努力为学生讲课,他指导的学生也多次获奖。但是年终评议上,学生却联名上书,要求换掉该老师。原因出乎意料,全班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个老师要求太高了,对他提出的要求稍有偏差,他就厉声呵斥。哪怕是再精彩的内容,学生上起他的课都是战战兢兢,唯恐哪里不小心出错了,他又当着大家的面恶言相向。有一个家长抱怨说,她的女儿文娱方面非常优秀,但学习成绩中上。女儿自尊心很强,怕学不好,每晚在家都要复习到深夜,看到女儿已经那么尽力了,她们也很满足了。可女儿在校却多次被该老师指责:“跳舞有什么用?你考试能得第一吗?”,后来她发展到不敢去上学的地步。这样的老师根本不顾学生的感受,学生哪里还有学习的激情呢?所以说,教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指导、评价要恰当,合理,多用鼓励性语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也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愿望,也即学习动机。
教法教法,贵在得法。总而言之,教师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学,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如果能巧用一切策略,就能如鱼得水地驰骋于教学之中。
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思想品德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不同,它侧重于学生行为的养成、品德的塑造、价值观的引导,思想性、理论性极强,学生容易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提高学习效率、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要想上好思想品德课,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一、以爱促趣
要想改变学生厌学的情况,思想品德老师首先必须热爱、尊重和理解学生。只有老师可亲可敬,才能强烈地吸引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学爱学。如果老师态度冷漠,对学生冷嘲热讽,学生必然会心灰意冷,失去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营造民主、宽松的气氛,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学困生和潜能生,我更是加倍关注,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找到自信,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你对学生付出一分爱,学生就会回报给你一分情。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像催化剂,能促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悬念诱趣
悬念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我在设计导语的时候,往往采用悬念诱趣的方法。如在讲“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时,我拿着一副扑克牌走进教室,神秘地说:“这节课咱们一起玩扑克,好不好?”学生惊讶不已,又异常兴奋。稍等片刻,我把扑克牌发了下去,让学生传阅。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扑克牌上印的是少数民族的人物形象和人口分布状况、风俗习惯简介。就这样,我用一副介绍我国少数民族情况的扑克牌诱发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诗歌激趣
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引用诗歌,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教材、加深记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如在讲“理想”时,我满怀激情地朗诵了流沙河的《理想》一诗;在讲“民族精神”时,我引用了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在讲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时,我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并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在讲长征精神时,我和同学们一起背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恰当地引用诗歌,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音乐注趣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作品,不仅能丰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给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
在讲“个人离不开集体,团结起来力量大”时,我和学生一起高歌《众人划桨开大船》:“一支竹篙耶,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耶,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一个巴掌耶,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哟,声呀声震天……”在歌声中同学们接受了新知,提升了自我,整个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参与性极强。在学习“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节内容时,我给学生放了歌曲《走进新时代》,然后结合歌词学习课本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幽默生趣
课堂上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和谐的气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促使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我巧用比喻,把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称为“八宝粥”,把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比喻为“钱袋子”和“脑袋子”,有时还融入学生喜欢的时尚元素,如让男女生“PK”。又如在讲到要理性消费时,我说:“冲动是魔鬼(引用黄宏小品《浪漫的事》),同学们购买东西时要理性,不要盲目哟!”大家都笑了,在笑声中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除了以上列举的方法外,还有让学生表演小品、组织辩论会等,这些有趣味、有意义的课堂活动,能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总而言之,思想品德教师要做有心人,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并从中受益,产生对真理的向往与追求,获得向善、向上的信心和力量。这样,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才能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
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呢?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重要动力。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比如,在讲解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讲故事、演示、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感受到视觉冲击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式。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幻灯片、视频、音频等,让学生感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游戏化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游戏化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将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和成就感。老师可以利用游戏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的重要保障。一个有温度、有人情味的老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和被尊重,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我们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深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职业素养,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2.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学生的生活
学生是有情感的动物,他们需要被关注、被理解、被尊重。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情感联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3. 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和发展需求。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的重要途径。老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探索适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1. 多元化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讲解、讨论、互动、实践等,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探索新型的教学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教学技术层出不穷,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老师应该探索新型的教学技术,将其应用到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
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也是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的重要途径。老师应该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
总之,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探索和创新。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我们相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